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科大人物 - 优秀毕业生 - 正文

笔下生花 她是新时代中匈文化丝路的美丽使者——记学校首届毕业生 匈牙利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阿心

编辑:赵芳芳 发布时间:2025-02-17 点击量:[]

人物名片:阿心,原名翟新治,学校首届毕业生。1991年出国,现居匈牙利布达佩斯。原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匈牙利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出国前,发表过短篇小说、小小说、散文等多篇,其中散文、微型小说曾多次获奖。1983年,与人合著作品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旅居海外后,在当地华文报纸及海内外报刊上发表过反映旅匈华人生活的散文、小小说、随笔等百余篇,其中《越洋电话》《没有警察》《娘家》等数篇被中国国内多家报刊转载。曾在海外媒体上办过《阿心手记》专栏,出版作品集《爱按门铃的劳尤什太太》,获海内外多种文学奖项。作品《寻梦的路有多远:从黄科院到布达佩斯》获2018年河南省高校新闻奖副刊类一等奖。1998年3月被匈牙利华人社会评为旅匈首届“十佳女华胞”。2019年7月30日晚,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武官孔新民大校在布达佩斯科林蒂亚酒店举行招待会,隆重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阿心作为华人代表应邀出席。

1987年,学校走出了第一届毕业生。他们,是学校初期创业历史的身历者、见证者。他们,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里,不管走到哪里,走了多远。目之所及,心之所往,都是母校的方向。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首批毕业生之一——阿心学姐。

胡大白老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

距离她1991年出国的日子,已经33年了。阿心的记忆深处,一直有这样的一个画面:在郑州大学附近的一所小学教学楼里,一到傍晚,一群群并不年轻的男男女女,步履匆忙。他们有的拿着馒头、嚼着饼干,有人拉扯着孩子,咔嚓咔嚓地锁上自行车,气喘吁吁地跑向教室。六点下班,七点上课,一个小时,连吃饭带路上的时间,他们必须分秒必争。

这,就是学校初创时的一个场景。那时,学校是自学考试辅导班;那时,学校的教学楼都是租来的;那时,学校的老师是胡大白校长专门请来的大学教师。

从小酷爱文学,梦想将来考上中文系当作家的阿心是学生中的一员。阿心永远记得:初二刚读完,史无前例的“文革”浩劫开始了,学业中断,文学梦与大学梦皆毁灭。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下乡知青的她,在下乡后的无数夜晚,悄悄打着手电筒看书。返城参加工作后,她仍然利用业余时间复习功课,找大学教授补知识,梦想有朝一日踏进大学门槛。无奈生不逢时,“白卷先生”的走红,击碎了无数人欲通过考试上大学的梦。听到取消大学考试,正上班的阿心,再也无法控制自己。“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全都付诸东流。今生今世,恐怕再也与大学无缘了!我的大学梦啊!”当着同事的面,阿心绝望地号啕大哭。

大学梦破碎了,读书学习的渴望越来越强烈,阿心还有文学梦。她从朋友处借了世界名著,默默汲取着精神食粮。好不容易盼来“文革”结束恢复高考,丈夫如愿考上大学,身怀六甲的阿心,全力支持丈夫到外地读书。她自己白天上班,业余写作和自学英语、带孩子,忙得团团转。等到丈夫毕业,阿心终于有机会去上学了。此时,国家取消了老三届的高考。阿心的大学梦又一次破灭了。她,欲哭无泪……

“上帝关上了门,会打开一扇窗。”阿心说。彼时,胡大白老师开办了郑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的消息,如一缕春风,吹在了那些求知者的心房。“我可以通过上辅导班拿到国家承认的大学文凭了!”阿心的心情简直可以用“欣喜若狂”来形容:“胡大白老师就是上天派来的使者啊!”

我听到的最好的一节课是胡大白老师讲的

阿心毫不迟疑地来到了胡大白校长创办的辅导班学习。她每天晚上和周日白天(那时无双休)的时间全用在学习上。已为人母的她,体会到重新走进课堂有多难。丈夫常出差,孩子或交公婆,或托邻居,或亲自带着上课。“那时,我们坐在小学教室里,上的是大学的课,讲课的都是郑大教授。满教室并不青春的面孔,满屋子求知若渴的眼神,大家像小学生一般专心地听、认真地记。”阿心回忆道:“我只有一个信念,要把被耽误的青春和时光夺回来。”

提起第一次见到胡校长的情景,阿心有说不完的话。那是辅导班在郑州防空兵指挥学院(原郑州炮校)大礼堂中召开动员大会。主席台上的胡校长齐肩直发、衣着朴素,落落大方。她的总动员讲话铿锵有力,鼓舞人心,不时被热烈的掌声打断。讲完话,胡校长不忘幽默一把:“现在,开始答记者问。”现场,笑声、掌声此起彼伏。同学们提出各类问题,胡校长耐心地一一给予解答。“时隔多年,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始终处于亢奋中的同学们,以及发自内心、经久不息的掌声,恍然如昨。”阿心感慨道。

阿心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胡大白老师亲自讲授曹禺的《雷雨》。“很多同学看过《雷雨》电影或话剧,对其中的经典语言熟烂于心,再讲《雷雨》,难度不小。”阿心说:“胡老师讲得特别生动 。”当时,胡老师在黑板上列出简单又复杂的人物关系,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到人物的性格、命运,从戏剧创作的结构到个性语言等等,娓娓道来。老师讲得生动,学生听得入神,教室里静得掉张纸都能听见。整整一上午,大家沉浸在《雷雨》世界中。好多天,意犹未尽的同学还在聊这节课。“迄今为止,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的一节课,好怀念那个纯净的文学时光。”阿心说。

毕业时,阿心的写作课成绩居当年郑州市第三名,还得了奖品。阿心记得,当她把大学考试档案交单位主管人事科时,科长说,毕业证国家承认,但不会为此给你晋级、涨工资了,你已经是干部了。阿心说,明白。出门后,人事科的小姑娘追出来说:“翟老师,人家上大学是为了调级或涨工资,你什么也没得到,还这么平静,真佩服你。”阿心笑了:“我想要的,已经在大学里得到了,这就足够了。”

彼时,通过在学校中文专业的系统学习,阿心汲取了深厚的文学滋养,创作水平有了一个质的飞跃。那几年,她相继在国内报刊发表了一些短篇小说、小小说和多篇散文,其中小小说《阿二和阿三》获《小小说选刊》首届海燕奖好作品奖,散文《辉煌的瞬间》获《文汇报》“旅游征文二等奖”。

是文学陪伴我在异国他乡度过了无数个孤独的夜晚

九十年代初,阿心随丈夫一起来到匈牙利。匈牙利,是有着著名诗人裴多菲的国度。他那首脍炙人口的诗歌也在这里诞生: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阿心来到匈牙利之后,居住在首都布达佩斯。这座城市被称为多瑙河畔璀璨的明珠。

初到匈牙利的阿心,要克服语言的障碍,最大的问题就是基本的生存问题。从吃饭到睡觉,都需要一件一件去解决。可是阿心心中却一直有道光。“三十多年来,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我也经历了孤独与失落,困惑与徘徊,拼搏与挣扎,最终是一种力量帮我走出了心灵的低谷,在年逾花甲之际,我能够从容坦然地生活在异国他乡的阳光下。”阿心由衷地说道:“这种力量不仅来自内心的坚强,更重要的,是我心灵深处始终怀着美好的文学梦。是文学,陪伴着我在远离祖国与亲人的地方,度过了无数个孤独寂苦的夜晚。”这三十多年来,

阿心笔耕不辍。蓝色的多瑙河是她创作的源泉,美丽的布达佩斯给了她创作的灵感。夜深人静时,她拿起笔,抒发着海外华人浓浓的思亲思乡情,记录了旅匈华商历尽艰难奋力拼搏的创业历程,展现了匈牙利优美的风景名胜,书写了中国人与匈牙利人之间的友谊与包容。她在海内外报刊发表数篇小说、散文,有的文章曾获奖或被多家报刊转载。其中《越洋电话》《没有警察》《娘家》等数篇被中国国内多家报刊转载。部分作品获得海内外文学奖项。1995—1996年,阿心还在海外媒体《欧洲导报》开设《阿心手记》专栏,引发读者普遍好评。

作为一个旅居匈牙利30余年的华侨,她见证了中国、匈牙利30余年来政治、经济、文化和两国关系的变化。她的作品既是一部匈牙利华人的生存史,也是中匈文化交流过程中“环球同此凉热”鲜明而又直接的反映。阿心对不同文明和两国人性人情的思考,传达了她真挚、悲悯、宽宥的生命体验,为我们理解异域风情打开了一扇奇异的窗口。

她的文字,她的真诚,博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1998年3月,阿心被匈牙利华人社会评为旅匈首届“十佳女华胞”,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陈国琰亲自为她们颁发奖杯奖牌。2019年7月30日,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武官孔新民大校在布达佩斯科林蒂亚酒店举行招待会,隆重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2周年,阿心作为华人代表应邀出席。

从故乡到他乡梦想终变为现实

2016年10月,阿心接到了组委会的邀请,到北京参加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祖国母亲没有忘记我这在异国漂泊的游子。”阿心的心底满溢着幸福。三百余名海内外华文作家济济一堂碰撞思想,听了他们精辟的论述,阿心觉得自己犹如干禾遇甘霖,她努力地吸收着、学习着,受益匪浅。

参加了几次文学研讨会后,阿心萌生了出书的念头,书名是《爱按铃的劳尤什太太》。

因是三十多载文学创作的结晶,阿心的作品选在体裁方面丰富多样,既有小说,也有散文、随笔。时间跨度也较大,既有对出国后在异域漂泊的人生感悟,又有出国前初涉文坛的青涩荷露。她综合内容和体裁将全书分为四辑:第一辑“多瑙河舞曲”,是阿心旅居匈牙利后发表的系列微型小说;第二辑“异域的天空”,选了多年来阿心在匈牙利报刊发表的部分散文、随笔;第三辑“漂泊者故事”,收录了阿心在海外发表的长篇叙事散文;第四辑“远去的时光”,是自1985年至1991年出国前,阿心在国内报刊上发表的小说与散文。

阿心说:“有句老话叫作‘十年磨一剑’,我把自己三十多年来发表的文章收集成书,可谓‘数年磨一书’了。”一个简单的“磨”字,饱含着阿心数年异域闯荡生活的磨难,精神与意志的磨炼,长期文学创作的磨砺。历经三十多年,从故乡到他乡,青丝磨成白发,阿心终于把著书立说的梦想变为现实,她感到欣慰。

2018年秋,阿心的新书问世,这在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学者和评论家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东南大学教授张娟老师著文《以一物之微而见天下之大——读阿心〈爱按门铃的劳尤什太太〉》。她指出,阿心的小小说通过一个个侧面,捕捉生活的聚焦点,以这个点为中心,生出很多枝Y,并通过矛盾错位,负载了深刻的主旨意蕴,容纳了社会、政治、人生、历史,令人在单纯中见到丰富。中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吴道毅教授说,阿心跨文化写作最突出的思想价值与社会意义,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精神鼓舞下,围绕世界各国各民族和平友好相处的总主题,真诚歌颂中匈人民的友好交往,并通过展示中匈文化的交往、碰撞与交融,着力架构中匈和平友好的文化桥梁,从而为增进中匈两国人民友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阿心称得上新时代中匈文化丝路的美丽使者。著名文学评论家、学者樊洛平教授在题为《蓝色多瑙河畔的华人新移民生活描摹——也谈匈牙利华文作家阿心的文学创作》一文中写道:“对于从黄河科技学院走出来的匈牙利华文女作家阿心而言,无论人生的路多么遥远,深藏心底的文学梦始终是一种召唤,陪伴她在异国他乡度过无数个漂泊的日子。”

爱国永远是心灵港湾中最为崇高的情怀

2019年9月26日,阿心受邀回到母校。

在此之前,她一直在关注着母校的发展。母校的变化和进步她如数家珍:1994年,学校成为第一所经国家教委批准实施专科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2000年,学校成为第一所经教育部批准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民办高校;位居武书连2017中国民办大学自然科学排行榜第一名,2017《广州日报》全国民办应用型大学排行榜第一名;2018年,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专家组赞誉“情怀大、格局大、手笔大、作为大”……

来到学校后,阿心还是震惊了:一幢幢现代化大楼——信息大楼大学、图书馆、中国民办教育博物馆、学术报告厅、理工实验大楼等等,炫目气派;校园整洁,树绿草青,鲜花吐艳;学子们课余饭后,漫步林荫道、凉亭下读书吟诗……这,这是我的母校吗?她走在整洁宽敞的校园里,怎么也看不够啊!她告诉自己:这,就是我的母校,是我亲爱的黄河科技学院!

学校专门为阿心举办了一场主题讲座,学弟学妹们闻讯而来。他们听到大师姐讲自己三十多年前的求学经历,在匈牙利历尽艰难、奋力拼搏的创业历程,工作之余如何克服一切困坚持进行创作以及投稿过程中的各种曲折等;听着她情真意切地表达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浓浓的思念之情;听她深情地鼓励他们多读书、多动笔多写作;听她语重心长地嘱咐他们说每个人都有心灵的港湾,爱国永远是心灵港湾中最为崇高的情怀……学弟学妹们被深深地打动了。

现场,艺体学部的学弟学妹朗诵了阿心的诗歌《乡愁是一条河》:从跨出国门的那刻:“乡愁是一条河徜徉在多瑙河畔想起故乡的黄河,乡愁是游子趟不过去的河,乡愁是——一粒种,深埋在游子心中,岁月里生根发芽,风雨中长成大树,枝丫上挂满了亲情……”

舒缓的背景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诵,惊喜不已的阿心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说,我是首届黄科院学生,难忘的寒窗苦读,圆了大学梦,也是我生命的转折点。学校敢于探索、勇往直前的精神之光,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漫长的寻梦路。

有人说:所爱隔山海,山海皆可平。因,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这三十多年来,尽管阿心远在匈牙利,千山万水,也隔不断阿心对中国方块字的依恋;天涯海角,也无法改变她对祖国母亲的爱。无论世事如何变幻,蓝色的多瑙河永远生生不息,向前奔流。一如那份恒久的爱和依恋。

上一条:做黄科院精神的传承者 做一个有家国情怀的企业家——记工学部优秀校友 学校上海校友会会长 聚贤薪福社创始人、董事长陈伟

下一条:【我们的宝藏校友】世间本无奇迹 有的是爱与坚持——记工学部优秀校友 北京理工大学博士 “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张大奎

关闭

黄河科技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9至今 豫ICP备0500242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