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继教育事业使命执着信念坚持追梦
副校长杨保成
良好家风孕育优良品格
从小到大,在外人眼中,我是一个比较让人省心的孩子,这与我的家庭教育分不开。
等我长大些,父母就要求我晨跑锻炼身体。有时父母没时间,就让姐姐杨雪梅带着我跑步。当时,我也想像其他同龄小孩一样睡个懒觉,无奈都被一一识破。渐渐地,我开始体味到跑步的乐趣,无论刮风下雨、春夏秋冬,晨练就像铁律一样镌刻在我心中,这让我比别人多了一份执着和坚持。
母亲特别注重儿女优良品格的培养。她给我们姐弟规定了三条严厉的禁令:一是不准说谎话;二是不能拿别人的东西;三是不许做危险的事情。直到今天,我依然清晰记得这三条禁令,而且成为禁令的忠实守护者。
儿时和父母最亲近的时刻,成为我童年最欢乐、最幸福的记忆。
但是,我们的这些幸福,被一场横祸暂时遮盖:1981年,我母亲外出讲课被烧伤,卧床3年。父亲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照顾母亲身上,陪伴我们姐弟的时间越来越少。当初才9岁的我,也深知父母辛苦,只能努力学习,尽量不让他们操心。
1984年,父母决定创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辅导班。我和姐姐、弟弟就帮忙贴广告。那时,我们根本不知道,手中“凡是在本班学习不及格者,退还全部学费”的广告将影响很多人的命运,也催生出中国第一所民办高校。
商科案例让黄科院进入国外大学
我出生于教育世家,从小就有一个“教授梦”。14岁时,我跳级参加高考,考人郑州大学化学系。在河南省化工研究所工作两年之后,我又考入了北京大学化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赴美深造,获得康涅狄格大学高分子化学博士学位。
一个偶然的机遇,我由化学领域进入了金融管理领域,选修了弗吉尼亚大学达顿商学院的MBA。
2004年是攻读MBA的最后一年,我写了一份关于创业发展的论文,以黄河科技学院的发展作为商科案例。借着这次契机,我开始重新审视这所学校的发展壮大,并最终形成了几十万字的论文。
当这份厚厚的论文交上时,当听到学校创办的艰辛历程时,商学院的老教授们无一不热泪盈眶,给我这篇论文打了最高分。就这样,“黄河科技学院”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国外大学的课堂上。
携妻子回国延续父亲教育事业
2005年,父亲杨钟瑶因病去世,留下了年事已高的母亲和黄科院的一大摊事情。
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已经和父亲错过了10年的时光。“我不想人生再有第二次错过。”这句话是我说给母亲的,也成了我回国的精神支柱。
回国这个决定,意味着我要放弃国外的优越环境和前途远大的事业。但为了父母,更为了中国民办教育事业,我依然决定回国。
在处理好国外的事情后,我立即带领妻子和孩子回国了。而对于母亲胡大白来说,我的回国令她欣慰不已。
融入黄科院读懂黄科院精神
2007年5月,我出任黄河科技学院财务总监,开始了对黄科院、对黄科院人的观察。
在我的观察中,我对黄科院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逐渐理解了父母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深刻内涵:教育是一种隐性的幸福,它不会给你带来很多的物质享受,但你的思想可以让很多人对自己的人生有新的追求,更有梦想地活着。
慢慢地,我的心开始扎根黄科院。在科研方面,我组建了纳米功能材料研究所,吸引了一批来自于化学、物理、材料和药学等领域的国内外优秀中青年学者;主持的“基于新型噻吩功能化的结构导向剂制备介观结构TiO?复合材料及光电性能研究”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开创了民办高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先河。2012年,我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河南省教育厅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同年成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者。2017年,纳米功能材料研究获批河南省有机小分子新药研发国际联合实验室,使黄科院成为河南省第一所也是目前唯一一所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的民办高校。
坚守梦想 期待未来辉煌
我是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中也曾遭遇迷茫。经历了梦想照进现实的迷惘,我选择了全身心投入黄科院。
这些年,我在教学改革、学生管理、员工绩效考核等方面不断探索,推动学校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引进欧美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英语教学改革中实施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构建以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课程体系;利用移动信息技术,开发推行翻转校园APP,为我校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务、学习、生活、资讯、就业推荐等服务,促进智慧校园建设;带领黄科院人对民办高等教育进行不断探索,对整个大学的精神文明进行持续创新……
回首过往,我跟随黄科院一起成长,全身心投入黄科院工作已经十余年;放眼当下,黄河科技学院朝着中国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不断迈进,我也在不断进步,成绩斐然。
过往历史成为前进的基石,我愿意坚守服务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梦想,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为黄科院的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满腔热忱和全身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