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明媚的季节里,中原学研究院正式推出“行走河南,品读中原文化”专栏!中原大地历史厚重,人文遗迹俯拾皆是。本专栏立足于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沃野,以自己的行走、品读和探寻,穿越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历史,激活古老中原的文化记忆,力图构建有着传承、发展、创新特色的新时代中原文化形象。
为了更深刻地感悟“山河祖国”的郑州文化形象,寻找中原文化古老的历史记忆,在我校中原学研究院的精心策划和组织下,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一行11人于4月15日赴巩义进行中原文化考察,先后参观了被称为“河洛古国”的双槐树遗址、河洛汇流处、宋陵等文化古迹。
中原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的文化考察之旅
在双槐树遗址,考察队一行受到了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张吉钦老师的热情接待。张老师有着10年双槐树遗址考古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他边带大家参观边认真讲解。他说,双槐树遗址的文化遗存距今5300年前后,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即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格最高的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国”。该遗址是经过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2021年,双槐树遗址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张吉钦老师为大家讲解双槐树遗址的发掘概貌
目前,勘探确认遗址面积117万平方米,发现有仰韶文化中晚阶段三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发现有中国最早的“宫殿”,一门三道、门塾台阶一应俱全;发现有4处祭坛遗迹和1700余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发现了用9个陶罐摆放成“北斗九星”的文化遗迹;发现了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等等。
走进双槐树遗址考古现场
考察队员边听边看,边向张老师提出问题,张老师一一作答。站在双槐树遗址的制高点,北边的滔滔黄河和洛河,南边的巍巍嵩山,尽收眼底。张吉钦说,“来龙去脉”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诠释,西边是“来龙”,东边是“去脉”,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居住在这样的风水宝地,显示了那时人们的生活智慧。
感受河洛古国的来龙去脉
距双槐树遗址不远的西北方向,就是黄河与伊洛河的交汇之地,是河洛文化形成的源头,相传是河出图、洛出书、伏羲画八卦的地方。考察队员漫步于神都山下的神堤之上,春风吹拂,绿意盎然,感受着大自然赐予的美好风景。走到神堤尽头,河洛汇流的壮观景象一览无余,浑浊的黄河水与清澈的伊洛河水在这里清浊交汇,河洛分明。站在这里,东南不远处的伏羲台及双槐树遗址遥相呼应,自然风光与人文古迹相映成趣。
在河洛汇流处放飞心情
下午,考察队一行又参观了宋陵中的永熙陵、永裕陵和永泰陵。北宋皇家陵寝选址在巩义,这里埋葬了北宋除徽钦二帝之外的其余七帝,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陵墓,统称“七帝八陵”。另外还有大量的皇后陵、皇室宗亲墓、名将勋臣墓等300余座。永熙陵是北宋第二任皇帝赵光义的陵墓,如今陵墓两侧的石像生保存基本完好,看着高大的望柱、石人石兽、文臣武将、外国客使造像,感叹着古人雕像技艺的高超。永裕陵与永泰陵周围以前一直是农田,冬春种小麦,夏秋种玉米,从去年开始也有意识地种植向日葵、油菜等,从而把这里变成了“网红打卡地”。悠久的历史文化遗迹与春天的农田景色相交织,徜徉其中的老师们在近观宋陵、回望历史的同时,也不断谈到自己正在关注的中原文化课题,不时擦出思想碰撞的学术火花。
回望远古的历史
走进巩义古老的华夏文明遗址和中原文化现场,中原学研究院的特聘研究员们一路考察,一路收获,不断激活在地的文化记忆。大家一致表示,要以更多的学术成果培育,来切实推动和深化黄河科技学院的中原文化研究。
河洛记忆:寻找中原文化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