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把青春的韧性,刻进每一个铿锵有力的正步——记九三阅兵场上的黄科大人、国际学院学生董泽峰

编辑:赵芳芳 发布时间:2025-11-03 点击量:[]

10月30日清晨八点,学校附属医院急诊科里已是一片忙碌。国际学院学子董泽峰的身影穿梭其间,一身洁净的白大褂映衬着他专注的神情。这是他实习的第38天。他跟在主治医生身后查房,仔细聆听、低头记录、观察病人输液的状态,随时准备协助老师救治患者——这些细致而充实的工作,构成了他最近的生活日常。

透过这份专注与沉稳,依稀可见另一个挺拔的身影。就在今年的9月3日,他作为预备役部队方队的一员,与战友们以最高标准正步通过天安门,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

从阅兵场到病房,从仪仗兵到护理专业学生,场景在变,身份在变,但那份刻进骨子里的责任、坚韧,却如同一道贯穿始终的脉络,联结起他的成长篇章。

那把雨夜的伞,是军装梦最初的姿态

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从董泽峰记事起,他就一直和奶奶生活在老家。尽管偶尔会萌生出没有父母在身边的落寞,但和奶奶相伴的日子却有着平淡而醇厚的温暖。

一个秋雨绵绵的夜晚,雨滴在青石板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十一岁的董泽峰坐在门廊下写作业,奶奶正在灯下修补他体育课上磨破的裤子。暖黄的灯光从门帘缝隙漏出,在他作业本上跳跃成斑驳的光影。想起远在广东的父母从不过问他的成绩,每次通话总是那句“平安健康就好”,再看看手中画满红叉的试卷,少年的心里憋着一股劲儿。 雨幕中,邻居李叔拖着行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来,浑身湿透像个水人。“叔,咋不打把伞?”少年关切地问。“不碍事,这就到家了。”李叔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挤出一个疲惫的笑容。董泽峰转身去拿伞,出来后那个背影已消失在雨幕中,他喉咙突然发紧。那晚,他在日记本上一笔一画地写下:“我要快些长大,长成能替所有人遮风挡雨的大树。”

多年后,已成为军人的董泽峰在寄回家的信里写道:“那个雨夜教会我,坚强不是要把眼泪憋回去,而是要让雨水都落在该落的地方。如今这身军装,就是十一岁那年想给出的那把伞。”那把伞,从秋夜第一滴雨落下时,就在少年心里悄悄撑开了。

一声“不怕”,他接住了机遇伸出的橄榄枝

高考后的夏天,当同学们四处旅游时,董泽峰选择踏入军营这个大熔炉淬炼自己。

在新兵集训的队列考核中,他踢正步的英姿引起了台下几个军官的注意。“第三排左起第二名,出列!”董泽峰愣了一下,立即小跑出列。肩章上两道横杠的军官目光如炬:“正步踢得不错!知道仪仗队吗?”“知道!”他大声回答,心跳如擂鼓,想起外公家里珍藏的画报上那些挺拔的身影。“仪仗队的训练,比这里苦十倍。你怕不怕?”董泽峰挺直腰板,声音铿锵:“报告首长,不怕!”

这声毫不犹豫的“不怕”,为他打开了通往仪仗队的大门。后来他才知道,那天仪仗队只从基层选拔了七个人,他是其中之一。

这一切不是偶然的,从小就酷爱体育运动的董泽峰除在学校上课外,经常给自己“加码”,流过的汗有多少,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今年九月份,参加完阅后仪式后,回校给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时,他说:“人生的转折往往就在寻常的一天。重要的是,当机会来临时,你准备好了没有。”

千万次的坚持,化为无上的荣光

在北京新兵连,班长的话至今回响在耳边:“记住,你们不是普通士兵!仪仗兵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家形象。”第一次站军姿,班长在他两腿间夹了一张扑克牌:“牌掉了,加练十分钟。”汗水顺着下巴滴落,在水泥地上洇开深色的印记。就在他快要坚持不住时,班长轻声说:“知道为什么选你进仪仗队吗?因为你眼里有光。别让这光熄灭了。”董泽峰一震,仿佛一股清洌的泉水沁入心脾,那个夏日,他的心中始终有一汪清泉。

到连队后,练习托枪转体时,枪托一次次砸在肩膀上,青紫了一片,可是动作却依然不标准。深夜,队长来到他床边,递来一瓶红花油,挽起袖子露出同样青紫的胳膊:“我当新兵时比你差远了。明天我陪你一起练。”在队长的陪伴下,他把一个动作重复了上千遍,直到每个细节都臻于完美。“班长教会我什么是标准,队长教会我什么是坚持。一个给了我方向,一个给了我力量。”董泽峰说。

正式成为仪仗队的一员后,董泽峰多次参与并圆满完成国家级仪仗司礼任务。他曾作为护旗手参与天安门广场大升旗仪式,在国旗下步履铿锵、庄严前行;曾在机场迎送外国元首,动作庄重、流程精准,无一疏漏;还曾参与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元宵晚会演出,通过荧屏向全国观众展示中国仪仗军人的风采。每一个任务他都圆满完成。

“军队的生活,是我一生永远的荣光!它激励着我在人生道路上,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正确对待,勇往直前,永不退缩。”董泽峰动情地说。

那抹绿色,是求学路上恒久的定力

2023年9月,退役返校的董泽峰主动承担起新生军训教官。训练场上,他口令清晰、动作规范;休息时,他化身暖心学长,分享大学生活经验,展现出优良的军事素养。

然而,重返课堂后,他一度陷入迷茫。护理学专业基础理论里那些绕口的名词,像一道道听不懂的指令。最让他头疼的是《解剖学》课程,那些错综复杂的神经血管,比地图上的等高线更难懂。笔尖悬在图谱上,久久落不下一个字,那种在训练场上的自如感在这里消失殆尽。

“不行,不能这么耗着!”董泽峰重新振作。每天破晓,操场上响起他有力的脚步声,汗水冲散了内心的焦虑。

转机发生在一次课后。王玥老师看着他因长期训练而磨出薄茧的手指,温和地说:“不着急。这套系统很像精密的作战体系,心脏是总指挥部,血管是补给线。你的优势是沉得住气,慢慢来,一定能理顺。”这句话,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在他心里漾开了波纹。接下来,郭宝中老师会在课间走到他身边,把他不会的反应式用更直白的方式拆解一遍;辅导员赵江涛也常找他聊天,谈生活、说理想、聊“八卦”。这点点滴滴的善意与关注,让他在迷雾中感受到了光。

他渐渐找到了自己的节奏:预习、听课、跑步、复习。不懂就问,一遍不会就再看一遍。期末考试后, 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他脚步踏实,内心充盈。或许走得慢了些,但每一步都踩在了自己的节拍上,稳健而从容。

国威军威,由我辈昂首体现

2025年上半年,课后的董泽峰接到了令他激动万分的好消息:因服役期间优异的军事素质和出色的政治表现,董泽峰被部队召回,入选九三阅兵预备役部队方队。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承载着展示国威、军威的神圣使命。

阅兵训练是对生理与心理的极限考验。为了达到“毫厘不差”的排面标准,他每天进行成百上千次的踢腿摆臂练习,脚部磨出血泡依然坚持训练。“在长达数小时的军姿定型中,我们要克服北京夏日的高温酷暑和身体极度的疲劳酸痛,”董泽峰坦言:“但想到这是为国争光,一切困难都变得微不足道。”

9月3日清晨,晨曦中的天安门广场肃穆庄严。董泽峰和战友们精神高度集中,全神贯注地等待检阅时刻。当方队以最高标准通过天安门时,他完美践行了“献身仪仗、为国争光”的誓言,展现了黄科大学子爱国奉献、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优秀品质。

光环之下,唯有脚踏实地最心安

阅兵结束后,回到校园的董泽峰成了“名人”。面对媒体的采访和各学部的分享邀请,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特有的沉稳。

“媒体镜头前的鲜花与掌声,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荣誉只是过往的注脚。”董泽峰淡然地说,“这段经历既是对过去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我将把光环转化为沉潜的力量,戒骄戒躁,在书本中寻找更坚实的立足点。”

如今,在急诊科的病房里,那个曾经在阅兵场上踢着正步的身影,正用同样专注的神情守护着患者的健康。从松枝绿到白大褂,从正步走到踏实前行,董泽峰用行动诠释着:青春的韧性,既能在国旗下绽放光芒,也能在平凡岗位上续写华章。

下一条:黄河科技学院学子助力法国嘉纳艺术节 获世界文化协会中国事务办点赞

关闭

黄河科技学院 版权所有 Copyright 1999至今 豫ICP备05002420号-1